
佛教为何称别人为“施主”?
以佛教而言,家庭即是弘法利生的基础,家庭成员关系的和乐、家庭教育的成功,便能提升个人品质,进而达到净化社会的目的。 不过,这几年台湾的社会转型快速,每个人在日常的食衣住行中,时时都要面对多元、混乱的社会价值观,而在这些大变动的社会环境下,家
来源:大菩文化 2016-12-26

你知道吗?寺和庙并不是一回事!
佛教传入中国以后,倍受历代王朝重视,认为佛教的思想有利于国家统治,并且对民众有教化作用,因此中国的皇帝把教授佛法并且供僧团居住、学习、修行的场所称为“寺”,希望这个场所能够永久的存在下去。所以寺是办事的机关,教育的机构。
来源:大菩文化 2016-12-25

你知道佛陀的十大恩德吗?
一、发心普被恩︰ 如来最初发菩提心,修习胜行,成就功德,皆为普被法界群生,咸令利益安乐。 二、难行苦行恩: 如来往昔在因中,施舍头目、国城、妻子,受难行之苦,皆为利乐众生。 三、一向为他恩︰ 如来积劫修诸功德,不顾自身,但为度脱一切众生,未曾一
来源:大菩文化 2016-12-23

为何见面要念“阿弥陀佛”?
为什么学佛人一见面就合掌称阿弥陀佛呢? 阿弥陀佛是梵语,现代话就是光寿无量的意思。这一句是祝福你长寿、光明、智慧的话。人在世间,一生所追求的就是光明无量,对一切人事物,光明磊落,大公无私。每当听到此句话,我们就要警觉,要放下自私自利,放下黑
来源:大菩文化 2016-12-23

修行在于究明自心
世间有一类修行人,他也知道修行很可贵,也发心修行,但是他不了解佛法的修行就是修心,要究明自心。我们自心,真如自性具足一切功德。 一切圣贤的学问都是在自心上,在销归自性上下功夫。儒家的孔子说: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这个己就是自性的明德。
来源:大菩文化 2016-12-22

人生三境界
王国维说“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来源:大菩文化 2016-12-20

念珠的佛教文化内涵
白岩松在《你幸福了吗》一书中说:走在人群中,我习惯看一看周围人的手腕,那里似乎藏着一个属于当代中国人的内心秘密,从不言说,却日益增多。越来越多的人,不分男女,会戴上一个手串,这其中,不乏有人仅仅是为了装饰;更多的却带有祈福与安心的意味,这手
来源:大菩文化 2016-12-20

幸福藏在糊涂里
两个落水者,一个视力极好,一个患有近视。两个落水者在宽阔的河面上挣扎,很快就筋疲力尽了。 突然,视力好的那位看到了前面不远处有一艘小船,正在向他们这边漂来。 患有近视的那位也模模糊糊地看到了。于是,两人便鼓起勇气,奋力向小船游去。 游着游着,
来源:大菩文化 2016-12-20

居士在家里如何如法清洗佛像
居家学佛者,皆会供养佛像,朝暮礼拜文,以此践行信仰。佛陀灭后,化相三宝转为住持三宝。今日所供之佛像为佛宝,印刷之经卷为法宝,单身僧装素食之僧为僧宝。三宝具足,代表佛法久住世间。众生供养三宝,可培植福田,种未来解脱之因,龙华三会值弥勒世尊,成就无上道
来源:大菩文化 2016-12-18

阿弥陀佛——来自于佛经中的爱语
有人问,我们为什么在感谢别人、劝解别人,或在一件事情很圆满的时候要说阿弥陀佛?佛经里有哪些爱语呢? 在寺院里,阿弥陀佛就是非常好的爱语。比如你第一次来寺院里,第一次来陌生的环境,肯定内心有一些忐忑我不知道会遇到什么,会发生什么。 如果有人问
来源:大菩文化 2016-1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