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佛教中的七个“七”
过去七佛 过去七佛,只指离我们时间最近的七位佛,释迦牟尼是最后一位,俗名悉达多,在他之前还有先出世的六佛:毗婆尸佛、尸弃佛、毗舍浮佛、拘留孙佛、拘那含牟尼佛、迦叶佛。 前三佛为过去庄严劫千佛的三佛,后四佛为现在贤劫千佛的四佛。过去七佛,是在
来源:大菩文化 2016-12-16

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有一个国王酷爱打猎,总是带着他的睿智的宰相同行。而这个宰相的口头禅就是,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一次,国王射中了一只豹子,兴奋的他飞奔过去看他的战利品,不想还未断气的豹子咬掉了他的小手指。他又惊又气,可是这个宰相却说,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国王
来源:大菩文化 2016-12-14

佛教为何一直倡导忏悔
忏悔,是认识错误或罪过而感到痛心并决心改正。忏者,忏其前愆。从前所有恶业、愚迷、骄诳、嫉妒等罪,悉皆尽忏,永不复起,是名为忏。悔者,悔其后过。从今以后,所有恶业、愚迷、骄诳、嫉妒等罪,今已觉悟,悉皆永断,更不复作,是名为悔。忏悔是我们与诸
来源:大菩文化 2016-12-14

人生,就是一边拥有,一边失去
我们含着泪水哭着来到这个世界,又在别人的泪水和哭声中离开这个世界,中间的过程被叫做人生。人生,就是一边拥有,一边失去;一边选择,一边放弃。 人生,哪有事事如意,生活,哪有样样顺心。所以,不和别人较真,因为不值得,不和自己较真,因为伤不起,不
来源:大菩文化 2016-12-14

常用佛语的背后暗藏天机!你了解吗
常听佛教徒讲业障,听久了实在让人害怕,到底佛教讲的业障是什么?真的会为我们带来灾难吗? 依照《涅槃经》第十一卷的解释是:业障者,五无间罪重恶之
来源:大菩文化 2016-12-14

不俗即仙骨 多情乃佛心
《礼记中庸》曰: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白云山能仁寺则有对联:不俗是仙骨,多情乃佛心,而我认为:多欲没关系,只要你转得过来,用在利益天下苍生的事业,大家做得到吗?做得到方够资格学佛。学佛要学文殊普贤。 菩萨等于中国文化中圣贤里的贤人,如
来源:大菩文化 2016-12-13

乘愿再来的菩萨是化身还是胎生?
问:乘愿再来的菩萨是化身,还是胎生?如果是胎生,经过胎狱的过程岂不迷了吗? 答:如果是乘愿再来的佛菩萨的话,或者西方极乐世界往生者,他来的身份一般还是胎生。为什么?如果你是化身过来的,谈不清这个来历,你就很难摄受其他的人。你比如释迦牟尼佛,
来源:大菩文化 2016-12-12

念珠不见了,佛还在呀
有座寺庙,因留有一串佛祖戴过的念珠而闻名。念珠的供奉之地只有庙里的老住持和七个弟子知道。七个弟子都很有悟性,老住持觉得将来把衣钵传给他们中的任何一个,都可以光大佛法,不想那串念珠突然不见了。 老住持问七个弟子:你们谁拿了念珠,只要放回原处,
来源:大菩文化 2016-12-12

欣赏自己,是一种智慧
欣赏自己,并不意味着你的自负。《老子》第三十三章: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一个不懂得欣赏自己的人,他离快乐的距离会很远很远,他会失去自己的自由奔放的个性,总是让自己小心翼翼地在意别人挑剔的眼光,活在他人的阴影下,过分在意自己一城一地的短暂得失
来源:大菩文化 2016-12-10

进寺庙如何礼佛上香?
进寺庙如何礼佛上香?一、拜佛之前,应洁净身体 我们在拜佛之前,应当先洗净身体及双手,最好不吃蒜、葱、鱼、肉、酒,及嚼槟榔、吸烟草,口污臭,对佛菩萨祷告是相当不敬的,纵使与人说话,满嘴臭腥味亦是不礼貌的。更何况是拜佛呢! 二、入寺庙,服装要整洁朴素 女人
来源:大菩文化 2016-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