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无与无本——道安之般若学(1)

从字面看,本无当有二义,一是本即无,无是本体;二是无本,就是无本体。也有人理解为:前者本无末有;后者则是本末皆空。 佛法初来,有二系并流汉地,一为禅法,一为般若,道安集二系之大成。其时,正始玄风飚起,《般若》、《方等》因与之相契而得以流行。

来源:天祥哲思录公众号 2017-03-14

为何寺院大门叫“山门”或“三门”?

山门又作三门,乃大乘佛教及丛林之象征。本义为寺院正面的楼门,为禅刹七堂伽蓝之一。后引申发展出以下几种意思:第一、寺院正面、最外层的楼门,称山门;第二、寺院的一般称呼。通常寺院为了避开市井尘俗而建于山中,故凡寺院必有山林,因此称山号、设山门

来源:大菩文化 2017-03-14

如瑞法师:把善知识看成佛 就能天天得到佛的加持

视师如视佛,就是说要把师父看成佛。在《华严经》里说到,善知识者即是如来。这是因为佛灭度了,善知识要代表佛,替补佛处来传授我们佛法。为什么和尚翻译成华言又叫做亲教师?因为他要亲自用佛法来教诲我们。 在世间上来讲,对父母要奉养,就是要讲孝心。不

来源:大菩文化 2017-03-14

佛教的理想是不是要求人人都出家呢?

根据佛教教义和它的制度来说,出家应当是佛教徒中少数人的事。第一、出家的动机要求真纯即确是为求解脱,决心舍弃世间贪爱而出家修道。第二、出家后要求对教理及行持都够标准,如果有室家的欲望,应当自动还俗;如果犯杀盗淫妄四根本戒,则应当摈斥在僧

来源:大菩文化 2017-03-13

谁说佛教是玄虚而飘渺的!

太虚,法名唯心,字太虚,原籍浙江崇德(今浙江桐乡),生于浙江海宁,是近代最著名的高僧之一。太虚法师人生的佛教一说,被现代佛教界广为接受。 太虚大师的人生佛教思想,可简单概括为两点:一是以人为本,二是入世精神。 其一,以人为本,亦即主张学佛先从

来源:大菩文化 2017-03-13

什么是发菩提心?

菩提心的菩提二字,是古印度的梵语,译成汉文的意义为觉,即是成佛的意思,菩提心即是成佛的心。发菩提心,就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简称菩提心,也就是发无上正等正觉之心,发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之心。 佛教经论《大智度论》说:菩萨初

来源:大菩文化 2017-03-13

佛门吃饭为什么叫“过堂”?

过堂,也就是佛门中的吃饭,是中国汉传佛教丛林中特有的仪制。寺院中每天两次过堂,早、午斋各一次。 僧人吃饭的地方叫五观堂,相当于寺庙里的食堂。佛教僧侣将进食视为一种重要的修行方法,在僧团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是佛教思想

来源:大菩文化 2017-03-13

佛教为何成为南北朝时期民众的最后一根救命稻草?

佛教为何成为南北朝时期民众的最后一根救命稻草?而宗教的发展离不开政治中枢的支持,高僧们也借助五胡君主的权力与资源,开创了佛教的新时代,也极大地丰富了佛教哲学,这又是另一个故事了。 《后汉书西域传》中天竺条下有:世传明帝梦见金人,长大,顶有光明,

来源:澎湃新闻网 2017-03-12

我们为什么需要接受佛法的教育?

如果我们今天不接受教育,我告诉大家,按照正常情况你不可能往生,因为你生生世世所留下的功能,不可能让你创造安住力、调伏力、引导力,不可能的!你要可以的话,那你根本就不要学佛了,你自己有本事能够面对生死,那佛陀出世干啥呢? 当然你没有学佛法,你

来源:大菩文化 2017-03-12

妙江法师:拜佛时应该保持什么样的心态?

第一个要诚心,把自己放大,就像普贤行愿品里的礼敬诸佛,观想十方世界每一尊佛前都有一个我。生心要生好心,发心要发大心,磕下一个头,就代表父母师长甚至一切众生,一切都在你身上,所以你身负重任,代表一切众生的感恩报恩心,那你就会虔诚,不会打妄想了。这样磕下

来源:大菩文化 2017-0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