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慈善观与“中华传统文化”教材的编撰

《药师经》所载之十二大愿,据说乃药师如来在因地时行菩萨道时所发的十二微妙上愿 。故印顺法师指出:此十二愿,非一般的誓愿可比,纯由大悲心所流露的利他大愿。从十二大愿的内容看,第一大愿为生佛平等愿;此后,便是思想的正确,行为的合理,生活的丰富;

来源:大菩文化 2015-09-02

药师信仰与人间伦理诉求

药师信仰的主要内容是十二大愿,它既给了众生成佛的美好希望,又指明了众生在社会生活中将会遇到面临的种种烦恼。药师信仰在人的生存与发展方面,突破了强调个人的自我实现的倾向,而更加突显人的社会属性。其人间伦理诉求通过三方面表现出来:一是增添众生

来源:大菩文化 2015-09-02

慈善活动与佛教振兴

摘要:南亭长老出于对佛教未来的忧患意识,强烈主张大力举办各种慈善活动,改善社会形象,培养弘法人才,从而使中国佛教得到振兴和发展。面对基督教在中国的强势发展,南亭长老经常会将佛教与基督教加以对比,以评判这两种宗教的真理性、在中国的

来源:大菩文化 2015-09-02

药师佛信仰与当代社会公益事业

[作者李向平,华东师范大学教授,社会学系、宗教与社会研究中心主任。] 随着当代人间佛教的发展及其信仰理念的变迁,及近二三十年来佛学理论的不断发展,药师佛的信仰及其实践方式逐渐进入了人间佛教的领域,并且引起了学者极大的兴趣。 作为晚近

来源:大菩文化 2015-09-02

从《药师经》看佛教慈善观

摘要:佛教慈善观包含慈善的思想基础、慈善方式两方面。《药师经》中体现的佛教慈善思想基础主要有因果报应观、慈悲观、利他观、功德观四方面。佛教慈善方式则体现在倡导布施、慈善志愿、禅定修行、教化众生等方面。佛教慈善在倡导布施方面与现代慈善相一致,而其独具自

来源:大菩文化 2015-09-02

邓伟峰:从药师法门看佛教慈善观的三个维度

药师法门蕴含着丰富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慈善理念。《药师经》中“本愿功德”的逻辑关系及透露出的文化内涵是佛教慈善的理论基础。药师法门指导修行的次第和路径,展示出中国佛教特有的文化意蕴和价值。慈悲与智慧作为佛教思想和精神的最重要特征,在《药师经》中亦有充分展

来源:大菩文化 2015-09-02

陈娟珠/卓嘎:《药师如来本愿功德经》药师信仰兼述华梵佛教教育

台湾佛寺常有举办药师法会、《药师忏》及称念修持药师名号的法门。依据《药师如来本愿功德经》药师如来又称为药师琉璃光如来、大医王佛、药师佛、十二愿王,是东方净琉璃世界的教主。药师如来在过去世行菩萨道时,曾经发十二大愿,愿为众生解除疾

来源:大菩文化 2015-09-02

游青士:药师信仰、医药与公益慈善结合之实践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台湾日本殖民统治时期终止,内地出家法师与在家居士,得于台湾弘扬汉传佛教。战后百废待举,广大人民精神与物资生活秩序亟待重建。由于净土宗因应时机,强调下手易而成功高、用力少而得效速;三根普被、利钝全收,群

来源:大菩文化 2015-09-02

陈慧姿:教师灵性健康与药师经关系之研究

印顺法师认为宗教是宗教信仰的对象与人类所处的境界有关,一切宗教都有特殊经验为支柱(佛陀教育基金会,2009)。药师法门是不废世间法而求出世道的法门,药师经文中启示我们要凭借悲智的宏愿,以出世的精神,做世道的事业,能够忏罪、消灾,也能

来源:大菩文化 2015-09-02

谭世宝:略论《药师经》的原本梵文字体及其音译汉字的还原问题

汉文《药师经》既是当今汉日所传佛教的显教与密宗共同弘扬的重要佛经,也是佛学研究的热门经典。对于其印度原文,目前所见只有笼统的梵文或巴利文之说。 原因是国人以往大都只知印度

来源:大菩文化 2015-0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