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延锋教授:禅法修学对身心健康的作用
内容摘要:禅法是佛教当中一种具体的、特殊的修行方法。禅法的修学,对身心健康有着积极的作用,对诸多疾病有明显的疗效,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其一是诵经、持咒、忏悔、解怨、普佛消灾、素食、放生、持戒等禅法修学的一般方法对疾病的治疗和身心健康的影响
来源:大菩文化 2016-11-13
孙慧中教授:佛教禅宗文化对心理学的影响
摘要:随着社会生产节奏的加快,当前社会的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心理方面的问题形势严峻且相对滞后。许多人学习和工作之中遇到了一些问题,造成了不同的心理困扰,这些困扰无从排解,成为了引发抑郁症等心理疾病的主要原因。更值得我们关注的是,
来源:大菩文化 2016-11-13
赵博超教授 浅论禅宗对艺术境界的影响
所谓形上性格,所谓不落迹象,实际上强调就是哲学中的超越维度。佛教的总体指向是超越尘世,哪怕是在如此世俗化的禅宗中,也仍然是离尘出世的。道大体上可以理解为是生命展开的一种总体态势。正如道之本义为道路一般,道的整体性呈现是离不开生命的自觉展开
来源:大菩文化 2016-11-13
陆发春教授:清代潜山县宗教文化地域形态及其地理
山县为安徽古县,自古以来就是宗教文化繁盛之区。潜山县境佛教传入,始于晋代,唐宋以后剏建寺刹,明以后增置尼庵。并且唐、宋、明三代皇室,均对境内僧寺,时有谥赠 。该县宗教文化之发达,与县境内天柱山山脉 甚有关联。佛教文化为其一,天柱山同时也是道
来源:大菩文化 2016-11-13
杨国平教授:安徽佛教研究之意义——基于安徽佛教的历史
一、安徽佛教发展历史概述 安徽佛教研究具有重要意义。首先,从佛教思想家方面看,人能弘道,据安徽佛教《安徽省志民族宗教志》(安徽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方志出版社,1997)所附《安徽佛门龙象传》的记载,安徽历史上比较活跃、颇有造诣的各宗各类高僧情
来源:大菩文化 2016-11-13
韩传强教授:《镜智禅师碑铭并序》校释
摘要:《镜智禅师碑铭并序》是对僧璨禅师生平、传法以及圆寂后僧俗各界之态度的概要描述。本研究在对《镜智禅师碑铭并序》进行校勘的基础上,从僧璨禅师生平、求法经历、碑身修建以及碑铭内容对早期禅谱系的构建等几个方面对碑铭内容进行了简要梳理和剖析,
来源:大菩文化 2016-11-13
杨鹏教授:漫谈中日禅茶文化
自唐宋时期,中国和日本的频繁交往,中日双方的文化和宗教都有了各自的特色。特别是禅宗思想和茶文化,在中国和日本都出现了相互融合的现象。唐朝的《茶经》的出现,标志着喝茶这件事情被广大民众所接受,更是贵族阶级风雅的事情。《神农食经》:茶茗久服,令
来源:大菩文化 2016-11-13
吴平教授:坐禅疗心
2016年8月2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审议通过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强调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是今后15年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行动纲领。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坚持正确的卫生与健康
来源:大菩文化 2016-11-13
宋雷教授:转化禅宗第一僧——缅怀僧璨大师对禅宗中国化的卓越贡献
内容提要:禅宗是最具中国特色的佛教宗派,回顾它的发展历程,在禅宗传入中国的初期,不失时机地将其中国化、本土化,使其尽快与儒、道文化相交相融,这是禅宗发展史上伟大的创新与转折。史料表明,最初把禅宗中国化的人物,则是禅宗三祖僧璨大师。尽管在禅
来源:大菩文化 2016-11-13
冒婉莹教授:从禅净思想谈“人间佛教”
佛教在中国的发展过程中,既经历过唐宋时期成功实现佛教中国化和大众化这样的辉煌时刻,也遭遇过清末民初时内忧外困下的颓废迷茫。人间佛教的提出,为被困于鬼神的佛教指出了一条新的道路。佛教内部对人间佛教的积极建设,使佛教在中国迸发出新活力,佛教在
来源:大菩文化 2016-11-13